民国时期留学日本的人多吗?
我党在国民党内潜伏了那么多的特工,为我党收集情报、发展组织做了巨大贡献。 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党员是去日本留学的。比如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就曾经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同学,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也是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的。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军统头子戴笠,其实也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在大学里没有成为同学?原来他们在不同的学校,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使得他们没办法考入同一所学校。三哥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链接放在“参考文献”里。在此不做赘述。
我查了一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职员登记表》(原件存于台北“国史馆”),发现1948年该机构有70多人赴日留学过。 我又查阅了中研院历史所人员的档案,发现很多所领导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如李济、顾颉刚、袁同礼等。 我还查到一组数字:在1926年到1937年间,中国政府派出约5600名学生出国深造,其中前往日本的占半数以上;在这些留学生的专业中,以工科和理科居多。[1] 因此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留学日本的风气是非常盛行的。
当然,这里说的留学日本,是指去日本本土读书。当时台湾还未回归,所以去台湾的大学留学是不算在内的。 至于题主所说的“那些人并没有把日本人作为老师或者导师来尊重”,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些绝对。尽管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但是抗战前的中日关系确实是比较好的。
而且说到留学生问题,我想到另一个现象。就是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我国的留学生除了往美国跑之外,往欧洲和日本的也大有所在。这主要是因为晚清政府、民国政府每年给留洋学生的奖学金是很高的,而美国的奖学金相对低一些并且名额也很少。
于是很多家境较好的知识分子选择了往欧洲和日本留学。其中往日本留学的例如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他就是到日本学习火箭技术的。 总之,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相比清末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往日本跑的少了,往欧美跑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