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香港上学称为留学?
这就要说说历史上香港的移民史了,本来没有香港这一地方的(今香港地区在明代属东莞县,清代属新安县)。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政府因此取得了在这些口岸的驻兵权以及自由贸易权。此后欧美各国列强纷纷效仿,在我国沿海一带设立租界,推行殖民主义。 当时东南沿海人口密集,而香港岛附近岛屿众多,海洋面积大,因此成为海外移民的首选之地。这些移民主要是从南方各省(广东、福建为主)迁往香港地区的,所以香港一开始就是作为移民地出现的。而由于这些移民主要的目的不是定居而是谋生,所以他们携带的家乡话并没有消失,而是和当地的粤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粤语发音。
民国时期,大量乡民因为旱灾等自然灾害离开故土前往香港寻求生存的机会,其中四川人是最多的,所以当时有很多以四川为方言基础的词汇进入了粤语中。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陆难民涌入香港,使得港英当局十分紧张,毕竟他们需要维持香港的繁荣,不可能让大批无业人员进入香港。于是他们颁布了排斥内地人的条例——《预防非法入境及处理避难申请人条例》,这个条例限制了内地人获得香港身份证的概率,同时也导致了粤语中出现了很多表达“没有资格”“不被允许”之类的词汇,比如“冇得批”(没有批准)、“冇得拿”(拿不到)。
后来这条法令一直延续到70年代,虽然形式上取消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被沿用着。在50-60年代,虽然每年都有大量中国人偷渡到香港,但是港英当局依然很严格的限制居住者获取公民身份,以至于很多在香港生活了多年的“新界原居民”也仅仅是拥有居留权的“外籍华人”。这种情况导致了粤语中出现了许多表示“不具备本地身份”“没有本地人资格”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入唔到我们社团”(进不了我们的社团)、“做唔到我们这一行”(做不到我们这一行)、“点解你地做唔到我地嘅老板”——为什么你们做不了我们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