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消费是出口吗?
谢邀! 首先,从数据上来说,留学生的消费并不比国内学生高很多,甚至可能还少一些(按照国际学生机构IEP的数据,2015年中国留学生的人均支出为$24,196,而中国人均GDP仅为$8,979)。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留学生的花销确实可以算是进口的替代。 但是,这些花销都是真金白银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也是非常明确的。然而,这些花销之所以可以被算作“进口替代”,是因为留学本身是一个跨境购物行为——留学者们远渡重洋,目的就是要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而教育这个产品属于不可贸易型服务(education is a non-tradable service)。虽然留学者们购买了美国学校提供的服务,但美国的高校其实无法从中获利,因为学费收入几乎不足以支付学校的运营成本,更谈不上赚取暴利了;而且留学归国之后,这些人才最终也会成为税收和就业机会上的贡献者。 所以,严格来说,留学消费不能完全被算作进口,因为它并非基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开支——即使它真的导致了“进口”(实物商品或服务的增加)。同样,留学消费也不能完全被算作出口,因为它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外汇收入。不过,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国家差异较大,且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数量和规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增长,因此导致留学生消费整体上是外汇盈余还是逆差目前仍有争议。
当然,无论留学消费到底是进口还是出口,问题的本质都不在于此。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庞大数都足以影响一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向。例如当年日本通过向留学生派遣制度(dai kyoujou sakusen) 疯狂输出留学生来填补军工产业的人力缺口,从而创造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再如近代以来中国留美学子的大量涌现并学以致用,在科技、金融、制造等领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可以说,留学生作为“文明的承载者”(bearer of civilization),其消费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福祉,也影响着国家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