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withdraw严重吗?

臧铁臧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家长告诉《法制晚报》记者,她的孩子某文科专业本科毕业后拟在加拿大继续读硕士。最近,孩子去一所养老院做志愿者,被院方表扬,并将这一事迹写进了孩子的成绩单。学校教务部门发现后,将孩子这一课程的成绩记为“C”。家长感到十分不解,问了多个相关部门,均被告知:养老院这一实践活动超越了大学的教学大纲,属于“客观上不能达到的课程目标”,所以不能给高分。家长几经周折找到学校的政策制定部门,该部门告诉她,学校规定只有研究类专业的学生才能在大学期间参加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参加基础性学习。而孩子所在的文科专业,只是学校规定可以进行的社区服务一类的活动。

但家长还是感到无法接受:孩子做的是志愿工作,在养老院照顾老人,难道不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情吗?何至于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

记者调查了解到,“拒给高分甚至成绩为’F’”,已经成为国外许多高校对待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评定的一种普遍做法。

国外高校为何歧视社会实践成绩

一位长期在大学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学院院长的专家告诉《法制晚报》记者,美国、英国名校的招生标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活动”与“特长”,学校不会像中国高校那样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录取学生时,会更多地参考学生中学期间的活动记录。

这位专家指出,美国大学尤其是常青藤名校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社会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特长展示和经历记录,会成为进入名校的重要“敲门砖”。而中国的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前,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没有类似的活动经验可以写入学生档案。

另一个因素是,西方国家高教体系与我国不同。在这些国家,大学生依然是平民化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机会上大学,国家的财政投入支持教育的比例很大,普通劳动者与专业人士的子女上大学、培养成为专业人员是正当的权利。而在我国,上大学是一项高成本的家庭投资,只有一部分具有优异学习能力和强烈求知欲的学子才可能获得大学教育。这样的大学观念也影响了我们对学生社会实践作用的认知。

“国外名校往往只承认和关注高校官方认可的赛事和社团,认为其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公信力。而这类正规社团一般都具有较高门槛,成员是经过选择、具有某些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其活动经费及运转模式都更为成熟,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更为可观。”团中央学校部社会联络处处长岳毅表示。

岳毅介绍,美国各大高校有专门的培养人才机构——书院。书院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特点,成立相应的社团。在这些社团里,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各种社会服务中,还能跟各领域专业的人员进行交流。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中国许多高校的重视,并开始吸收借鉴。

学生社会实践应该如何评定成绩

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活动对社会交往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社会实践要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证,力图用真实的客观资料去补充、论证某个理论命题的正当性。社会实践研究成果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理解、运用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标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日前表示。

这位负责人强调,不能把学生的社会调研活动、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简单看作是社会实践,要认真分析研究,看其中的科研成分有多少,学术性怎么样,分析研究结果的学术价值有多高,不能为了表彰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对研究成果平庸甚至低劣的社会实践奖励优秀,这是不容盲目乐观的。

“要以先进性教育为统领,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实践育人作为突破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这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然而,如何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如何将学生的社会调研活动、社会实践考察、社会服务与“三严”(严格、严密、严格要求)、“三实”(基础扎实、实际受欢迎、后劲儿足)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好载体和最好形式,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