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澳大利亚?
我第一次到澳洲,是2010年,从上海起飞,飞了22个小时后抵达悉尼。 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澳洲的“特色”,在机场附近随便找了一家Hotel入住,办理手续的时候发现护照过期了……幸好提前办好了签证,不然真要留在机场了(捂脸)。
第二天坐火车前往墨尔本,在车上遇到了来自西安的一位阿姨和来自成都的小哥以及他们的家人,于是便认识了“老乡”,并一起在墨尔本游玩了一段时间。 虽然只在澳洲停留了四天,但是我对这个南半球的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与好感。 四年后,我又再次来到澳洲,这次是以陪读的身份陪同爱人一起前来。 在国内我们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孩子,因为事业都刚起步,而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到了澳洲,看着到处活力四射的孩子们,终于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我们要一个孩子! 于是,在第二年的元旦,我们的宝宝出生了。
由于我在国内的工作无法放下,所以老婆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澳洲待产。 我则趁着假期先来澳洲,顺利入境之后立即赶到医院,看到了正在病房里熟睡的宝宝。 新生命的到来总是让人兴奋,我也由此成为了一个“移民”。
成为移民后,我对于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认同感更强了。 平时我喜欢看澳洲本土电影和电视剧,比如《夏日旋风》、《丛林奇迹》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呈现出了许多真实的澳洲生活状态。 除了影视作品的刺激,澳洲的文学著作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其中,克莱儿·迈克福尔的《飘》让我记忆犹新。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澳洲白人和一个土著女孩跨越种族之爱的故事,虽然结局并非圆满,但让人读完仿佛置身于充满阳光的田野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读者,一开始阅读时我还感觉有一些语言上的违和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违和感渐渐消失了。相反,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和情节发展给我一种特别的真实感。
也许,这就是不同种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