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之间的移民叫什么?
省际移民,又称跨省长线移民。是指人口在省级行政区域之间迁移。 2014年,中国总人口和劳动力规模的增幅持续收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和比例均出现下降;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再分配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出发点,通过移民的方式合理调节人口分布,有利于推动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省际移民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理由实施的移民安置。近年来,由于“两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北方沙尘暴源头治理区)及江河源头区、内陆湿地和荒漠化草原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相关的移民搬迁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二是为了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而进行的移民安置。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涉及到铁路、矿产开发等方面的跨省移民问题也日益凸显。三是政府主导的扶贫移民。受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气候干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脱贫致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移民方式将低收入人群集中安置于其他地区,借助当地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举措。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外,人才流动以及因婚姻家庭等原因导致的家庭户籍迁徙也属于省际移民的范畴。但由于此类移民通常规模较小且具有随机性,对区域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不明显,故未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设置中,省市县级别越多,其管辖地域面积相对较小,行政层级较多,治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浙一带,存在“撤市设区”的现象,即把地级市下的市改为区,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一体化。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则存在“撤县设区”的情况,目的是解决城区面积狭小、功能分区混乱的问题。无论何种形式,这些调整都是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考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均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