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专业有啥不同?
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的内涵是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它是一个范围概念; 大学里一般一个系就是一个学科,系下面设几个专业,学院可以设几十个系,学校也可以设三四个院,所以学科其实是很宽泛的概念。专业就具体得多了。 一个专业要学习哪些课程呢?一般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公共课(包括政治、体育等)二是专业课三是选修课。
1. 公共课一般是所有专业都要学的基本科目,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等。 2. 专业课是根据某个专业方向所设置的课程,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方向,因此专业课程是不一样的,比如同属计算机系,网络工程方向和专业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3. 选修课根据院校的设定有所区别,一般学校都会给学生们一些选修课的名额,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般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可能的用人需求来挑选。有些院校还会设置先修课和辅修班。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素质。 当然每个学校对于设立这些课程都会有一定的要求,会保证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哪些核心知识和技能,才会将它们作为专业必修设置进来。
在高校中,学科是根据学术(知识)体系划分的门类。比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在高校中统称为13个“学科门类”,它们构成了人们所熟悉的不同专业的“知识源头”。通常所说的“基础学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高校设置什么样的学科,通常由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来研究决定,它的立足点是“学”。
专业则是高校根据社会的分工需要而设置的,是高校按照学科门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学术分化的具体的知识领域,其属性是学术性和技术性的结合。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说,专业是按照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来设立的,它的立足点是“用”。
专业和学科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专业是学科的一部分。二是专业与学科又不是一对一的直线关系,同一个学科往往可以派生出若干专业,比如,“数学”学科可以派生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等。三是任何一个专业都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比如,“小学教育”专业就要涉及到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简单地讲,高校先有学科再有专业,设置什么专业要服从于什么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