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soc条件是什么?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只有两种商品,一种需求弹性很小,另一种需求弹性很大。 那么,当政府要增加第二种商品的产量时(因为该种商品需求弹性大),根据供给曲线,厂商会随之增加生产并降价出售,这样需求弹性的商品价格会降低;而第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会改变很多,因此价格会有所上升。
这样,由于第二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和第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会发生变化——原来买得起汽车的人现在有可能去买得起洋房了,原先买不起洋房的人现在可能连汽车也比以前买的起一些了。这种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消费者偏好从而改变经济运行的状况就是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效果分析中的“收入效应”。 但凯恩斯主义只考虑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收入效应,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政策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现象就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也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凯恩斯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凯恩斯主义尚未充分解释的问题,如货币和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的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的、不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如何互相作用的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最终导致了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新的学派——“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或称“凯恩斯—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诞生。 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应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这两种政策的搭配使用被称为“凯恩斯规则”。但是凯恩斯并没有指出应该如何确定凯恩斯规则的界限,凯恩斯学派也没有对此做出统一的解释。
从凯恩斯到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凯恩斯学派也并不是万能的,它在解释一些微观的经济现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凯恩斯学派也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凯恩斯学说对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