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有什么不足?

衣雅妍衣雅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近年来,我国家庭的留学势头十分猛劲。然而,有报道指出,部分学成归来的“海归”,并未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大展拳脚,反而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显得不太“适应”。那么,究竟“海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足?又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不足?

为下列文章拟题

出国“洋油条” 回国遭嫌弃

内容:18年前,马玉明(化名)放弃在我国农业部门的工作机会,通过自费的方式到了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学习烹饪专业。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出国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改善生活,搞一个“高级文凭”回来好找饭吃。“在欧洲那些国家,一般中餐大厨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而且还有升值的空间。”

但是,在法国学成归国之后,马玉明的境遇却并没有他预期中的那么好。在他看来,本土的中餐从业者在服务理念上存在着不少缺陷,而这些缺陷都体现在细节上:有顾客前来点餐时,有的厨师会用带有芥末的筷子往客人碟中夹菜,或者给客人上菜的时,会直接端起碟子往客人嘴里送,觉得这样比较干净,“这些细节都是很伤客人的”。

在他看来,在国外餐厅工作惯了,身上多多少少都带着点儿“西餐服务人的味道”,在服务顾客的时候会很注意细节,但在中国却屡屡遭遇冷遇。“有一次,有个客人来吃饭,我忙了大半天,可客人连个谢字都没有,还有一次,一个厨师朋友在厨房看我点单,等菜做好后,他直接递给外面等候的客人,并且示意不用付钱。”但是,这样的“做戏”却并没有让马玉明收获好感。“在国外,我是名正式厨师,工作起来得有规矩和细节,但在这(中国)我只能是服务员,得低三下四伺候人,而且还不一定有人欢喜。”

在总结了自己在餐饮行业“混迹”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后,马玉明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其实在国内做个面包师、蛋糕师或者西餐师傅都行,但一定要对顾客热情,即使你不爱说话,至少面上要挂着笑。在服务行业一定要勤快,不能有懒样子。”

“出国”学烹饪 更懂中餐美

在如今国内的不少高档餐饮机构中,都有这样一类“外国大厨”,他们并非中国人,但是做的却是地道的中国饭。来自中东的萨德,就是这样一位“外国大厨”。虽然不会说汉语,但是他说起中餐来头头是道,而且他的菜馆中,吃客几乎清一色都是“老外国”。

萨德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会什么中餐,来到中国前,只是在黎巴嫩的一家中餐厅当厨师,但是萨德发现中国菜太受欢迎,“很多来我国家的中国人,吃不到家乡的味道,所以我就来了,而且来学习,毕竟我是黎巴嫩人,中餐对阿拉伯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萨德,如今依然不会说流利的中文,但是他对中餐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给他一本中式菜谱后,他能很快地找出许多中式菜肴的制作方法。不过,萨德在中国多年,他虽然会做许多中餐,但还是坚持在黎巴嫩用餐的习惯:吃面食。

在萨德看来,中餐虽然品种繁多,但是“面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主流选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我的面馆要以面食为主,而且在其他菜式的选择上,要让吃中式面的老外国们,吃得舒心”。

除了“变着花样”将中式面食加工更精细以外,萨德会不断“看中文电影,听中文歌,了解中国文化”,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面馆更具中式“氛围”“味道”。在萨德的“东东面馆”中,每一张餐桌的纸帽上都会有一行小字:“这里没有任何抄袭,这是一个中东人,对中国面条的爱”。

萨德坚持的“中式味道”,包括从“中国电影、歌曲、杂志、报纸”中寻找灵感。他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喜爱这些传统文化,也将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餐消费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