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大利亚家庭观念?
因为中产阶级占绝大多数,社会稳定性高(相对于欧美); 而且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原住民只占6%左右的人口比例,原住民文化在现代文明面前并没有太高的抵抗能力
所以从历史来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国家都是提倡“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 而现代的澳大利亚之所以会有“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观念那是因为妇女在经济独立后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完全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
比如现在就有越来越多的澳洲妈妈为了孩子选择不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她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伺候”丈夫,因为在澳洲大部分家庭中丈夫也是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比如我老公,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他在家里就是做家务、做饭、照顾孩子和老婆.....等等所有的活他都干,然后出去挣钱. 这让他觉得很自豪也很快乐,因为他觉得他能给予妻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能够让她不用为了生计而外出工作
相反如果我在家里做全职主妇,我反而会不舒服因为我感觉自己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我不喜欢那种被男人‘供着’的感觉。 所以在我看来家庭主妇这个角色并不是由谁来‘决定’谁比较合适,而是这个家庭中具体的情况来决定的。
就像我的公公婆婆他们虽然有了非常成功的事业但是在家庭中他们依然是‘全职’爸爸和妈妈,因为他们觉得能让家人最舒服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中西方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国儒家思想注重整体性和等级性,提倡用“和”的原则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重视和提倡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家庭文化中“家”是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个人为单位逐步从低级到高级的自我实现过程,家是这个过程中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个人和外界联系的纽带,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带。
对中国人来说,“家”就像一片绿洲,是他们休息和依靠的最佳处所。因此,中国人在家里的时候大多比较悠闲,总是希望快点回家,他们在家里的各种角色可以同时体现出来。
西方的哲学传统注重个人主义和民主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家庭是个人自由的产物,是个人生活的单位。西方人更关注自己的“小家”。西方民主家庭中成年子女获得经济独立和婚姻自主之后,一般离开了父母家庭,自己创建一个生活单位,建立新的家庭生活,所以小型家庭成为最基本的单位。这种家庭文化导致了西方人强调个人自由,推崇个人主义。在家庭内部,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实现;在家庭外部,他们把家看作个人进入社会的基地,家和外界是相联系的,所以他们回家的时候,往往还在思考工作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