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用什么钱?

洪瑾萱洪瑾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23年,德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法郎和英镑贬值的厉害,于是德皇和帝国银行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拯救货币——发行一种新纸币,名字就叫“帝国信用证”——这是一种以纸代币的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到1924年,法国和比利时入侵鲁尔区,德国的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为了重建经济,德国政府再次采取大规模印刷钞票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危机,不过这次的钞票不再是一张张的纸质凭证了,而是印成了圆筒状,每50张一卷,取名为马克(M)。但不管怎么换名,这种钞票依然不是真正意义的硬币或纸币,因为只要不兑现,任何面额的“马克”都可以无限量地印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必须废除金本位制,转而实行银本位制。虽然德国没有足够的白银储备,但它可以把印钞机开足马力,以高于世界价格的水平卖出商品,再用卖出的收入购买白银和国外资产。这样,德国可以用无限制的印钞来填补贸易赤字,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经济实力。 这种通过印钞来满足需求的方式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到1927年,德国恢复了银本位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汇率制度,对外贸易也实现了顺差。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德国内外需大幅度下降,出口受到严重阻滞,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并且持续扩大。为摆脱困境,德国政府又一次选择了印钞。

1929年至1931年间,德国政府共印制了约80亿马克的新钞。这一方面刺激了本国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府的财政赤字,而政府的应对之策便是继续开动印钞机。据估计,1931年底德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余额中约有三分之二属于未经兑现的“马克”。未兑现的“马克”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现金流通量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