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香港大学就业?

练美明练美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香港大学内部的一组统计数据曾显着地揭示了这一问题:在2006年6月升读硕士课程的学生中,多达56%为本地生,仅44%为海外生。而在本地升读硕士课程的学生中,28%为医学院学生,22%为法律和工程学生,这两个学院长期以来均为香港大学的强科。不过根据《时代》杂志的描述,2009年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中,仅有13%的人继续从事医疗职业,三分之一的人当了教师,其余的从事医药政策研究和企业的健康及保健工作,只有1%的人留在诊所里为病人看病。2009年香港大学化学工程系的毕业生仅有17%留在了工程制造领域,60%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服务或管理咨询行业,10%进了研究单位,5%到政府机关工作,剩下的是到大学或高中教书。根据2009年人力事务署发表的首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评估报告”,2009年6月至12月间,只有27.1%的大专毕业生寻获全职职位,以及33.8%的学士学位毕业生和41.6%的硕士毕业生拿到研究职位。换言之,只有四成为毕业生寻得全职工作。有11.9%的毕业生在求职期间因经济下跌而停薪留职,另有13%的毕业生从事的并非所学专业。

原因何在?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培养出全球最优秀学生的香港大学,其最高学府的顶尖学生却难以找到工作呢?这里并非香港大学学术水平不佳,而是香港大学对学生的职业辅导不够成熟,未能真正帮助其就业。事实上,香港大学各院系在毕业生找到工作之前都会安排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如有关职业的发展方向和选择、向企业参观访问、举办专题讨论会等,还会聘请一些企业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学校会帮助他们安排暑期研究,申请奖学金等。

但是香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求职的经验;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帮助毕业生和求职的机制,诸如联系企业在学生毕业前举办专场招聘会;有职业倾向的学生可以跟就业辅导中心预约求职模拟面试等,学校都没有很好的实行。另外,就香港本身来讲大学生的求职意愿并不高,不少大学甚至实行“放任式”管理。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受访毕业生除了考研之外没有具体求职目标;约三成学生则仍然希望考公(务员)或在校继续升读。

从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去向最高的即为留港就业,达34.8%,而到内地创业或就业合计为23.1%。如果从学校提供的职位来看,每年香港大学就业辅导中心会提供约3500个职位,按照其14000名毕业生来算,提供职位的比例仅是25%多一点。

最后就内地而言,一般来讲的,学生就业容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规模大的有明确的用人需求,二是学生与企业的供需关系直接而不复杂(不像人才市场上有数百上千人的激烈竞争,也不像一些家族企业那样错综复杂)。对于香港的大学生而言,如果要想来内地进行求职,一方面现在来内地发展的机遇远不如上世纪90年代初,另一方面,就算有机会,其语言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是个很大的考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