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成绩A怎么得?
全国甲卷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1933年为此所作的《七律》诗。全国甲卷考生最熟悉的应该是这首诗,因为在往年的高考试卷中,曾经出现过以毛泽东诗《沁园春·长沙》为材料写一篇文章的命题形式。
谈及写作此文的缘由及背景,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长沙》的词注中说:“一九二五年游岳麓山,至清风亭,登岳亭(后改为朱眉亭)极目四望,有怀李白、柳宗元诸公,遂乘兴书此》。”也就是说,1925年,毛泽东游岳麓山,途经清风亭、岳亭时,怀想古人李白、柳宗元,写下了此词。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四川,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四军经过一整个月的艰苦战斗,攻下福建省建宁县。当时,正值冬季,漫天大雪,红军长途跋涉,饥寒交加,处境异常困难。
当地共产党组织设法为红四军送来了粮食,还铺大了眠床,挂起了干辣椒,火上烧肉,宴请前来行军的红军。战士们来到溪边的枫树下,搭起灶台,生火做饭。炊烟袅袅,牛肉香熟,令人垂涎欲滴。毛泽东同志命人打酒,与战士们一同饮酒聊天,尽情酣眠。一夜安眠,精神倍长。
次日清晨,毛泽东起床后,步出营门,仰望晓日照映下的泰山,遂腾身上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不在大,有灵则灵。红四军官兵对泰山毫无兴趣,都渴望早点到达目的地。但毛泽东同志兴之所至,兴趣盎然,不顾疲劳,攀登山巅,尽情观赏。此后,他便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沁园春·长沙》。
由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长沙》想到的
毛泽东当年写过很多的诗词,也曾经想过要把自己的诗词集结成册。在他195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听说宋代苏轼的《东坡词》问世之后,大家争购,立刻风行,炒得不错。我的诗词,也愿意结集,但没有什么人愿意公开出来。我有一首诗,大家都读过,就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一首诗,没有找到恰当的地方去,没有发表。”当时,还有人提醒毛泽东,他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国共第一次合作,现在国内正值混战,发表是否合适?是否会有负面影响?
但最后终因各种原因,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一直未能正式集结出版。现如今再读其词,“飒爽英姿五尺躯,美兰佳丽十三行。抗日奋起挥刀血,洗尽百年软弱风”,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词豪放大气,直抒胸臆,无不令人感慨、深思。
在全国卷III中,也有诗。
从下面两段中任选一段,为此写一篇评论。(15分)
两段文字分别是:
1、“天下事,在于志向。有志之人,事无所不成。“志不立,天下难行”。“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孤舟海域,穷谷夜程,亦不可及也。船在海上,水击三千里,乘着东风,破万里浪,顺流而下,直驶瀛洲。”
2、“有信念的人,能‘尽”我”所尽,奉献国家;尽“我”之才,奋斗人生;尽“我”之力,强我中华”。青春志,在奉献中闪光;青年行,在担当中奋进;中国强,中国梦,在我“所”中国。
从选材来看,甲卷的作文题目似乎是两则材料的并列,而乙卷则是一则材料的引用。前者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后者则要求考生评论相关文字。不同的是,甲卷材料旁征博引、典故众多,更显底蕴,但是阅读难度较大。而乙卷材料相对浅显,意义指向也同样明显。
对于考生而言,两则材料各有千秋,如何选择,就要看考生的取舍了。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关键议》。其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本优势。广大中小学要利用思政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此,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深入实践,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考材料,考察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识记、理解、感悟,对于培养青年学生自觉继承、积极奋进、勇于担当,无疑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